中国文明网江阴站首页 > 书香江阴

读书如品茶

发布时间:2023-04-27 来源:

 

读书如品茶

 

 

 

 

   本文字数:1255    作者:陆一新
 

阅读分享:

有量不一定有质,与其杂,不如专。

总觉得,一个喜欢读读写写的人的阅读,当有赏心悦目以外的追求,所谓学以致用。

都说毕飞宇写得好,我认为是他读得狠。偶然看到他讲的一堂写作课,一堂名叫《奈保尔,冰与火》的课,引导听课者如何去读《米格尔大街》中的第六篇《布莱克·沃兹沃斯》。奈保尔笔下的布莱克·沃兹沃斯,是个穷困潦倒的乞丐,却梦想成为诗人。原文中精妙的一句:下午两点,一个盲人由一个男孩引路,来取走他的那一份钱……一个“取”字换了人问,将一个奇萌乞丐呈现出来。有了如此点拨,字、词、句、段落的高明之处,才得以体悟。

若干年前,我终于像老牛一样卸下了套在肩头的沉重犁铧。一旦生活有了闲情逸致,码点文字的期待就在心头蠢蠢欲动。有一天,终于把QQ签名改成了“读书不在多,而在于透,学以致用”,算是把自己标注为读读写写的人了。

和所有文学爱好者一样,我也有自己喜欢的作家,有自己偏爱的书籍。遇见对胃口的文本,会情不自禁一口气读下去,犹如尝到爱吃的美食,不吃到撑是不肯罢休的,一旦心里燃起写作的激情,就更想把心仪的大作家读透了。只是,如果阅读中消化吸收的不是精华,那就只能吐出糟粕了。所以,我渐渐形成的阅读习惯是深读细读,甚至做笔记、写心得。

我的偶像是莫言、贾平凹和汪曾祺。读莫言好比喝绿茶,读贾平凹好比喝红茶,读汪曾祺好比喝白茶。于是,无须斜雪撞窗,无须摇晃的橘黄烛光,随意打开被市井烟火浸泡的书卷,蘸上用切身生活体会熬制的油盐酱醋,就成全了一盏好茶。

莫言的文字,有如高温杀青,碧绿清澈,灵动明亮,清香高长。莫言的文字更有超凡的想象力,有时掩卷闭目,能见一对美丽神奇的翅膀,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展现独特的魅力。

贾平凹的文字,粗犷醇厚,如啜饮一杯汤色明亮、滋味醇厚的红茶,茶香袅袅动心扉。最爱读的一篇是《商州又录》,在我眼里,那不是纸质的文字,而是一幅幅图画,或是一段段立体的MV,画面感特别强,气韵灵动,通篇都是活的。

最喜欢的还是汪曾祺的文字,清淡如白茶,甚至可以说淡得近乎白开水,但里面多见不着痕迹的匠心。不炒不揉,淡淡倾诉市井、烟火、人情。《职业》《幽冥钟》表达忧伤,《受戒》《大淖记事》表露内在欢乐,《云致秋行状》《异秉》讲述无奈……不管小说还是散文,皆给人淡如水而蕴含百味的感受。

因为精致,所以美丽;因为庸常,所以真切。有一段时间,我仿佛觉得自己身在乡村写乡村,可以就“地气”这一点更多模仿汪曾祺,但写的东西有装腔作势、故作矫情之嫌,果然还是读得不深,读得不透,没有触及精髓。著名评论家王千先生写过一本书《笔走羊马蛇》,里面有不少赏读汪曾祺的篇目,对照着他的赏读再看汪先生文章,很多足以叹为观止的精妙就豁然开朗了。其中精巧,只有弄明白了,才算真正读过了,才能汲取滋养。

有量不一定有质,与其杂,不如专。或许那是我的狭隘偏见,“读多识广”毕竟也是一种道理。对一个裤管上沾着泥土的乡村文学爱好者而言,我把阅读与写作纳入人生的一个部分,尽力让一个“深”字贯穿始终,沉浸下去,再沉浸下去,试图避开从众的纷杂,探寻纯净的幽境。

责任编辑:杨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