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江阴站首页 > 征文故事

我的五次安居

发布时间:2022-06-09 来源:江阴日报

□薛国平

 

  1200余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面对夜雨瓢泼、屋漏如注的情景,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怆呼告。的确,安居才能乐业。掐指算来,与家乡撤县建市一起,35年来,作为“寒士”的我也经历了一段安居之路。

  1986年,我跟爱人登记结婚。当时我在乡镇一所中学教书,妻子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我每周回家一天,当时只能住在学校招待所,并没有属于我们的“家”。第二年,也就是江阴撤县建市的那一年,学校给我们在招待所安排了一个房间,在底楼一隅,约20平方米。尽管是“蜗居”,但我们还是满心欢喜,毕竟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我们花了1098元买了一套欧式家具,用布帘把居住区和起居区隔开,在门外的走廊里支起一个煤气灶,开始了全新的家庭生活。

  两年后,我与妻子调到了同一个单位,学校把我们安排在校内的家属园。该园有三排平房,我们被安排在中间一排靠东的两个房间,居住面积扩大了一倍,得以把卧室和餐厅分开来。房前的小院里,长着两棵上了年头的桂花树。一到秋天,满树黄花,满园桂香,令人心旷神怡。

  1990年,学校在东横河外的益家埭建了三栋新楼,按分房政策,我们分得了一套。我们的家在4楼,建筑面积76.5平方米,三室一厅,客厅、厨房、卫生间、主卧次卧一样不少。犹记得,我从校长手里拿到金光闪闪的钥匙时,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次年元旦,我们乔迁新居时,还在饭店摆了几桌。亲戚朋友们前来贺喜,都说我们单位福利好,我们这辈子终于可以不为房子发愁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住着住着我就逐渐觉得不自在了:一是房子面积小,楼层低,颇感压抑;二是当时楼下全是生产队的农田,种着蔬菜,浇着大粪,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于是我们萌生了改善住房条件的念头。

  机会终于来了,10年后,我们在文定一村购得一套楼中楼,下层145平方米,上层90平方米,南边两层双阳台,二层北边还有一个很大的露台。相比以前,我们似乎有了“土豪”般的感觉。我们做了一个超大的客厅;楼上楼下共有三个大房间,一律朝南;有三个卫生间,还有一间大书房、两个储物间,光空调就装了7部,一切都安排得称心如意。我在露台上种花,在自己的书房里看书、上网、做文案。此等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在那里一住就是17个年头。年月逐增,我们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因为每天上下楼很费力,有时拿个重物爬到五楼,可真是受罪不轻。换个电梯房养老,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2017年,我们终于卖掉了那套让我们花费了不少心血,并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的房子,在城南一隅换了一套新房。与楼中楼相比,它有三个优点:一是有双电梯,上下楼方便快捷;二是精装房,免去了自己装修之苦,且有地暖等现代生活设施;三是小区环境好,绿化面积大, 地面不设停车位,行走安全,适合居家养老。

  时代在变,人的需求也在变。年过花甲,我们不再追求豪华大宅,而是更倾向于适合生活、温馨可人的居住空间。记得1990年,在拥有第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时,我们安装了第一台电话机,号码里有个“4”,我还不太满意,执意要换个号码。营业员却笑着跟我解释:“这是个‘吉利’号码,‘4’是乐谱中的‘发’,你的号码里,有一个‘暗发’,还有两个‘明发’,可真是八方来财呀。”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作为一个教书匠,能多次乔迁新居,靠的绝不是“暗发”,而是应了一句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可不是吗?只有一个地区发了,一个国家发了,才能有老百姓的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杨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