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江阴站首页 > 征文故事

江阴公交的蜕变

发布时间:2022-06-14 来源:江阴日报

□钱惠娟

 

  父亲曾说:江阴是座小城,从城东到城西不远,路也只有人民路、中山路、虹桥路比较像样。上世纪90年代,江阴的公交事业起步不久,班次极少,等一辆车需要约半小时,往往是翘首遥望许久,待到耐心耗尽,拔腿前行几十米,那钢铁大物才呼啸着从我身边疾驰而过,车尾扬起的沙尘迷离了我的双眼、淹没了我的埋怨。几次三番下来,我便对公交车失去了信心,买辆自行车代步,倒也来去自如,一骑便是数十年。

  这个世界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很快,家家都有了小轿车,每逢下雨天、节假日,马路上车满为患。“路上堵不堵”成了见面时的惯用问候语。因为家离单位近,我一直没去考驾照,把旧自行车换成了“捷安特”,与僻静小巷里的修车师傅混了个脸熟。那段时间与公交的关系就像是君子之交——寡淡如水。

  2018年暑假,朋友在群里告知:伴随江阴人民半个多世纪的黄田港、韭菜港渡口即将搬迁至申港。童年时代乘轮渡过江的情景依旧鲜活,为了找寻童年的记忆,我决定再去乘一回轮渡。室外烈日当空,还是坐公交吧。站在同样准备搬迁的人民医院东区门口站台下,我收拢了遮阳伞。小而精致的站台进入我的视线:头顶有遮阳的顶篷,身下是黄色长椅,右边不知何时立了一块电子屏,上面红色字幕清晰标明了“线路”“站距”“米距”3个项目。如:31路,离本站有2站距离,米距为830;20路,站距12,米距5603;11路,站距5,米距4011……下面还有关于高温天气的温馨提示。不断闪烁跳跃的字幕让我心生感慨:互联网时代下,一切都变得便捷,乘客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站在站台上傻傻等待了。五六分钟后,1路公交车来了,我登上车,顿觉阴凉。车内干净整齐,车厢里安静有序,只有在乘客上下车时,投币箱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或者是“老人卡”的电子识别语音,司机和乘客都显得安静而从容。

  1路公交车的末站,便是黄田港。我如愿登上鸣着浑厚汽笛的大船,在江上走了一个来回。此间还跟靖江籍的中年船长攀谈了几句,下船时,船长热情地邀请我去靖江玩,竟有些“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返程坐上公交时,发现依然是来时的司机,车内依旧整洁有序。到人民西路时,车忽然停了。我探头望向窗外,发现路中央有一辆电动三轮车缓缓驶过,骑车的汉子弓腰曲背,背上的衬衫被汗水打湿了。车水马龙的街道似乎一下子安静了,大大小小的车辆很有默契地停下。三轮车过去后,我们的车子才缓缓启动,继续前行。车厢后座传来赞叹的声音:现在司机的素质蛮高的。听到这话,被烈日灼红了脸庞的司机小伙露出了憨憨的笑容。

  坐在车上又想起自己用了多年的网名:青山修竹。其实这名字与江阴公交也颇有渊源。多年前在等公交车时,站台旁刻着一首江阴先贤的诗,诗题与作者都已忘却,只第一句至今记得,“青山修竹矮篱笆”。我觉得青山修竹的景致是自己最喜爱、最难以割舍的,于是就给自己取了这名,沿用至今,从未更改。

  几十年的栉风沐雨,江阴公交终于从一个粗犷豪放的野丫头蜕变为品格端方的大家闺秀了。挺好!

责任编辑:杨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