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江阴站首页 > 征文故事

一个“70后”的海澜情

发布时间:2022-06-14 来源:江阴日报

□陶宏玉

 

  我出生于1976年,是一个地道的新桥人。虽然从来没有在海澜集团工作过,但是我对它似乎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感。我想,可能是源于童年的那份记忆。

  当时上小学的我,特别爱去阿姨家,因为每次阿姨去上班时,都会把我带上。沿着马路向北一直走下坡是个砖窑厂,马路东边是条河,而阿姨上班的地方就在马路西边。我最开心的是看着机器上一根根线整齐有节奏缠绕的画面,还有就是学着阿姨,手脚协调踩着缝纫机将布块拼接起来。小时候的体验,不仅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让我对这家工厂多了一份情感,虽然那时的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知道工厂的具体名字。

  后来听阿姨讲,她工作的第三毛纺厂扩建了,再后来听说又改名为“海澜集团”了。1992—1995年,我一直在外读书,但每次回家的感受就是,新桥在悄然变化,路变宽了、房子变高了、车辆变多了。

  海澜集团的变化更是显性的,总部的欧式建筑让大家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再次接近海澜是1996年。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踩着生活与工作两点一线的节奏,过着平淡的日子。忽然有一天,同事问我:“海澜接待大厅有一架白色的三角钢琴,负责人在问谁会弹钢琴,有空可以去那里演奏,你想不想去?”这一信息对于十分喜欢弹钢琴的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因为我还从来没有弹过三角钢琴。想象着演奏时的美好,我欣然同意了。

  后来,每当回忆起在海澜弹奏钢琴的画面,琴声从指尖流淌而出……那种幸福感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海澜招商活动现场,酷爱音乐的周总提议,他用二胡与钢琴合奏一曲。平时都弹钢琴曲的我,因为没有提前准备,曲穷之下说:“可以合奏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吗?”周总同意了。这件事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目标走向的引领,更多体现了企业灵魂人物的价值取向。也正如我所笃定的预判,海澜伴随着文化的引领,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越走越好、越走越远。时常听身边的老人说:“托海澜的福,我们看过马术表演、听过音乐会,这里还有相声、戏曲各种表演,新桥人蛮幸福的。”

  这些话是在好多年前听人说的。近十年来,海澜集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外市、外省的年轻人纷纷带着老人、孩子来这里安家落户。带有文化印迹的建筑也快速建成,民乐广场、飞马水城、马术俱乐部、博物馆、美术馆、太极馆……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这些地方也成了新桥人邀请亲朋好友来做客时,引以为豪的好去处。

  如今,我和爱人每晚7:00—8:30的必修课,就是前往太极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打太极。太极馆由海澜集团大力资助,在特聘教练和志愿者的带动下,一批批太极爱好者每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太极研修。他们都说,练了太极,体质变强了。

  伴随着海澜的成长,我这个地道的新桥人有着满满的幸福感。透过海澜的成长,我们看到了新桥的变化、看到了江阴的高质量发展。我为海澜点赞、为新桥自豪,更为江阴的辉煌发展而骄傲。

责任编辑:杨 艺